健康科普
【科普】腫瘤患者為什么容易發生血栓?如何防治?
靜脈血栓栓塞癥(VTE)是血液在靜脈系統內異常凝結,阻塞血管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癥,主要包括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。任何引起血液淤滯、血液高凝和血管壁損傷的因素都可以增加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的風險。
一、腫瘤與血栓有什么關系
腫瘤細胞及產物與宿主相互作用促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,血液粘稠度增加。惡性腫瘤是引發VTE最重要的危險因素,而VTE已經成為腫瘤患者的第二大死因。腫瘤患者較非腫瘤患者VTE風險升高4-7倍,在不同類型腫瘤中發生率從4%到20%不等,高發腫瘤為胰腺癌、肺癌、胃腸道腫瘤及卵巢癌。有數據表明:
1. 癌癥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的風險是非癌癥患者的 6倍。
2. 癌癥患者占所有新診斷靜脈血栓患者總數的20%以上。
3. 癌癥患者第一位死因是癌癥本身,第二位就是血栓。
4. 大約25%的癌癥患者會因為出血或靜脈血栓需要再次入院。
5. 腫瘤的負荷越大,形成血栓的風險越高。而血栓可以作為腫瘤侵襲性和不良預后的指標,具有血栓的癌癥患者死亡率是沒有血栓患者的2.2倍。
二、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
發生血栓有三大因素:血液流動減慢、靜脈壁損傷和血液易凝狀態。長期臥床的患者,下肢活動少或不活動,肌肉松弛,使血液流動緩慢,容易發生下肢靜脈的血栓。
臨床上腫瘤患者發生血栓的高危因素:
1.患者層面:年齡增加,肥胖,吸煙,體能狀況,貧血,腎臟和肺部疾病;
2.腫瘤層面:原發腫瘤部位及大小,腫瘤分期(分期越高風險越大)、病理亞型,腫瘤的自然病程:在確診后的前 3個月形成血栓風險最大;
3.化驗層面:血小板≥350000/mm3、白細胞計數>11000/mm3、血紅蛋白<10g/dL;
4.治療層面:留置導管、化療、抗血管生成藥物、激素治療、放療、手術時間大于60分鐘、對癥支持治療;
化療會增加血栓形成風險2~6倍;中央置管的應用也增加了血栓形成風險;沙利度胺和來那度胺與地塞米松的合用、抗血管藥物的應用、促紅細胞生成素的應用、血小板的輸注等,都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。
三、血栓有哪些臨床表現
1. 淺靜脈血栓:主要表現為沿淺表靜脈走行的疼痛、壓痛、紅斑、條索狀硬化等,但臨床上有些患者沒有癥狀,只有血管超聲檢查發現。
淺表靜脈血栓的條索狀硬化
2. 深靜脈血栓:肢體不對稱腫脹、疼痛、發熱等。但有些患者可以毫無上述局部癥狀,而以肺栓塞為首發癥狀。
深靜脈血栓的不對稱腫脹紅斑
3. 肺栓塞:典型的臨床癥狀包括不明原因的呼吸急促、胸痛、心動過速、情緒不安、暈厥、氧飽和度下降等,但并非所有的肺栓塞都存在這些臨床典型癥狀,其嚴重程度也因為患者的心肺功能、栓子的大小、部位、數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。
四、如何防治血栓
1.活動:患者可做雙手握拳、手腕伸屈旋轉運動活動雙上肢,每日3次,每次20-30個。在患者不能下床活動之前,家屬應每日給患者做下肢肌肉按摩。按摩時,應按照從下至上的順序進行,每次重復按摩時都應從小腿遠端開始,這樣能加速下肢靜脈血的回流,加快血液流動,對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很有效的。
能自己活動而又不能下床的患者,盡量自己活動下肢,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屈伸膝關節和踝關節。具體的做法:用力向下伸腳,盡量使踝關節伸直,保持1~2 秒鐘,然后用力將腳背屈(鉤腳),再保持1~2 秒鐘。這樣反復練習,可調節小腿肌肉泵的作用,加快下肢靜脈血的流速,也有利于下肢靜脈的回流,有效地預防靜脈血栓形成。術后患者,在病情允許下應鼓勵盡早下床活動。
2.熱敷: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(PICC)的患者,置管后第二天開始熱敷置管側上臂,每日3次,每次20-30分鐘,持續1-2周。
3.機械預防:通過機械的方法增加靜脈血流以及減少下肢靜脈淤血,如間歇充氣加壓泵、分級加壓彈力襪、足底靜脈泵??刹糠譁p少DVT風險,無出血風險,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。
4.足量飲水: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,每天飲水2000-2500ml,避免血液粘滯狀態。
5. 放松心情:心理緊張、害怕、恐懼時,全身肌肉會變得沉重僵硬,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,分散注意力,可以聽音樂、看書、學習簡單的放松技術等。
6. 預防藥物:必要時遵醫囑加用抗凝藥物,如拜阿司匹林等。
提醒:
患者一旦出現上述臨床表現中的任何不適癥狀,又無法用其他常見疾病解釋時,應想到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可能,請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診治。
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。
- 標簽: